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与文字相比,声音入耳入心,声音的表达对人感官的冲击和唤醒来得更为直接。

对诗人来说,读出声音的诗,有着完全不同于文字的美妙;对视障碍者来说,声音中有缤纷世界;对于孤独的人来说,声音可以抚慰心灵。

声音蕴载着人类的心灵史和智慧史,充满魅力和力量,陪伴和浸润我们的生活。2022年8月,喜马拉雅迎来十岁生日。过去十年,科技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喜马拉雅以科技赋能文化,重塑声音价值,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

刘子钰出生于新疆库尔勒,那里位于中国的西北角,新疆中部。库尔勒的维吾尔语意思为“眺望”,从一方望向另一方,这像是子钰生活的写照。

高中,因新疆和上海的教育援助政策,子钰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求学。临近高考,她时常感受到一股压力。夜晚,寝室里的室友睡下后,她却辗转反侧。手机、喜马拉雅、有声书,成为她失眠焦虑夜晚的安慰剂。“高三时,我每天晚上都没离开过耳机,听着有声书就像有一个人陪伴你入睡,会觉得很安心。”子钰说。

现在子钰翻过高考这座大山,进入复旦大学。她“从一方望向另一方”变成了“从一方来到另一方”。

正在复旦读大三的子钰又在喜马拉雅发现了众多优质的音频课和人文播客。“很多老师在喜马拉雅上开音频课,它是我的第二所大学。”观点新颖、视角多元的播客则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再加上身边不少同学朋友也是播客的听众,在此氛围下,子钰也在喜马拉雅开设了自己的播客《鱼耳电台》。

《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有相似经历的,还有职场女性陈永敏。上大学时,永敏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系学生,为了补充课外知识,她在喜马拉雅上收听鲁迅等人的有声书。毕业后,永敏去伦敦留学,身居异乡,即使再热闹也时常让她有一种“没有根的感觉”。声音是她与故乡的连接,《单读》是留学时她在喜马拉雅上最爱听的节目,永敏在许知远的阅读讲解中感受着同源文化的亲切与熟悉,以此解一解思乡之愁。

工作后,因为接触到一个叫做“IamRemarkable”的项目,她更为深刻感知到女性价值被低估了,她想要联同各行各业,去激发女性力量。

《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在此之后,永敏在喜马拉雅上发现了大量的女性播客,如《贝望录》等。“算是女性播客的鼻祖了,每次听完都让我收获了很多力量”。在永敏看来,这些女性播客主播们通过发声、表达观点做着各种支持女性发展的事情,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每个节目不同风格、不同主题以及聚焦的不同面向,赋予着各自节目新的生机与活力。

永敏工作忙碌,她经常一边听音频一边做事。“我经常边做饭边听节目,这是我的放松时间。”这些在工作之余获取到的声音能量,让她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了解到社会中女性的经历、想法。“每次听到她们的阐述、思考都让我打开了视野,在她们身上我听到了一种力量感。”永敏说。今年6月,永敏所在的女性联盟也在喜马拉雅开设了播客节目《她山之石》,通过对话有智慧、有力量的女性伙伴,分享榜样的故事、呈现多元的声音、传递联结的能量,启发女性成长。

90后视障女孩王慧玲则是一个更为动人的例子。14岁盲校毕业、不甘心去推拿店从事按摩的慧玲,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几倍的努力备战高考,最终被长春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录取。2019年,还是大二学生的她已初步掌握了专业上一些气息、情感体现的技巧,拥有一定的声音演绎基础。因而在一次有声演播的试音群中,慧玲获得了书里所有女性角色的配音,一千多的报酬,这是她第一次小试牛刀的成果。

《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后来,慧玲成为喜马拉雅有声书主播,两年间她一共读了500多万字。为了帮助更多视障者,她还进行公益教学,辅导残障学员超300人。“中国有超1700万视障群体,我身边就有三四百人在做有声或者想成为有声主播的,声音成了我们看不见的光。”

作为视障用户,王慧玲以前发愁如何阅读,“有了喜马拉雅,我和健全人一样,听见世界缤纷”,听是她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从有声书到广播剧,喜马拉雅是她的百科全书。而作为有声书主播,王慧玲和喜马拉雅平台上10000多名残疾人主播一样,通过声音为自己开辟了人生新道路,在声音世界寻获光明。

声音,让她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并照亮了别人。

老有所乐,幼有所长

声音的力量,还在于它能成为一道数字桥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收获精彩的退休生活。

不光是年轻人,老年人对未知世界也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和惊喜。今年87岁的上海老人孙根宝,退休后,他习惯用喜马拉雅收听相声和评书,最爱《郭德纲21年相声精选》。孙根宝一家人在清末民初时从山东迁到了上海。故里隔着茫茫长江,唯一能让他和家乡联系起来的,就是评书和相声。

《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孙根宝小时候和同乡逃难过来的人们聚居在一起,在大院里听评书,听相声,过去听刘宝瑞、郭其如、侯宝林,后来听侯耀文、郭富宽,年纪稍长一点,便跟着家里长辈或者电视学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唱起来可真是带劲”。

有一次,他听见女儿做饭的时候用喜马拉雅播放《世界的凛冬:二战的权力游戏》,觉得特别有趣,于是也下了一个喜马拉雅听故事,下下来才发现,这上面的戏曲节目很丰富,“单田芳的三国、杨家将,讲得特别好,方清平的相声也有趣,他的包袱抖得短,一口一个幽默”。

发现了这个好东西之后,孙根宝带动了大院里的老人都用喜马拉雅来听音频了。声音让老人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更多精彩、乐趣和滋味。

声音的力量,更让少儿一代获得滋养和成长。

王慕晗是清华附小一年级学生,今年7岁。早在慕晗还不识字的幼儿时期,慕晗爸爸就会给他念古诗,并在喜马拉雅上挑选了许多适合儿童听的国学教育音频,“喜马拉雅上《婷婷唱古文》《宝宝巴士国学》这些内容很不错,通过听,孩子逐渐培养起了对经典阅读的兴趣。”慕晗爸爸说。

《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在喜马拉雅大量的国学文化音频浸染下,慕晗有了想自己录制音频讲古诗词的想法。“我录制的工具很简单,只要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利用空闲时间,慕晗直接在喜马拉雅APP内录制和剪辑,很快就做好一期节目。音频就像是慕晗的日记本,随时记录下他的成长点滴。

在中国,0到14岁儿童有2.53亿,全面放开二胎后,每年有接近1800万的新生儿。面对数量庞大的儿童群体,喜马拉雅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资源池,内容涵盖百科知识、经典名著、语言教育等等,并且吸纳了不少优质的亲子儿童主播,例如保林叔叔讲故事、宝宝巴士等,他们的声音伴随着孩童们成长。

从在喜马拉雅听历史故事到自己播讲古诗词,王慕晗用声音搭建了自己的成长舞台,未来可期。

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对于做过记者、如今投资元宇宙的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来说,听喜马拉雅是他每天要摄入的水果蔬菜、精神食粮。早上7点半,是范卫锋的“贤者时间”。早上的阅读,他通常会选择专业类书籍,而在上班开车的路上、晚上走路运动时,他则习惯点开喜马拉雅App,打开自己的订阅列表,看看是否有更新的内容。

总是与内容打交道的范卫锋,在喜马拉雅上找到了一些纯粹因为热爱而做的东西。在时间的积累下,范卫锋已收听超过1000个小时,他常把这些爱听的节目分享给朋友,包含闲者知无涯的《佛教通史》、傀儡生的“泪痕漫品三国”等节目。

对范卫锋而言,每天打开喜马拉雅听一听,对于精神世界的健康和愉悦至关重要。作为内容消费者,喜马拉雅让他打开了新的视角,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食粮和精神家园。

《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在喜马拉雅上,还有一群诗歌爱好者,如范致行和他创立的“读首诗再睡觉”。从2013年至今,“读首诗再睡觉”在喜马拉雅上的专辑播放量总计近700万。“读出声音的诗,有着完全不同于印在纸上的诗的美妙。从读诗、听诗,到聊诗,喜马拉雅是诗歌迷们最好的精神家园。”范致行说。

《喜马拉雅十周年:视障用户在声音世界听见世界缤纷》

喜马拉雅成长的十年,也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十年,更是移动音频崛起的十年。在最初“内容平台”的定位基准下,十年间喜马拉雅创造了一个“声意盎然”的“声音宇宙”:喜马拉雅内容生态包括有声读物、泛娱乐音频、播客、知识分享和音频直播等内容。截至2021年,喜马拉雅平台生产的音频总体数量为3.4亿,其中有声书音频数量为490万,平台拥有涵盖100多种类型的音频内容。

可以说,喜马拉雅既是声音宇宙,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在喜马拉雅的声音宇宙,科技赋能文化,声音是可以春风化雨的媒介,声音所携带的能量和营养浸润人心,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登上人生的喜马拉雅。

十周年之际,喜马拉雅还发起“一起聊聊吧”十周年特别企划,邀请唱作人毛不易担任喜马拉雅十周年见证人并推出活动主题曲《聊聊》,同时联合新世相带来6场精彩的热门话题对谈,为年轻人打造交流场域。从8月8日到8月13日,喜马拉雅将邀请毛不易、马頔、杨笠、东东枪、梁文道、郝景芳、姜思达、河森堡、柳岩、沈奕斐、易立竞、易小星等大咖,聚焦当下年轻人关心的独居、职场、数字世界、消费观、爱情、精神文娱生活等话题,像老朋友一样,陪你一起聊聊。

“一起聊聊吧”十周年特别企划由“理想生活上天猫”的天猫独家冠名,末场话题对谈由“智慧生活可以更美的”的美的特约赞助。活动期间,上喜马拉雅App搜索“聊聊吧”即可直达活动页面收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