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教育线上化的历程可以回溯到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停课,“网校”变成为最时髦的在线教育代名词,这是人们第一次意识到,竟然“互联网也可以加教育”。但那时的网校,只能提供的是录播课程、网校答疑、以及互动功能。

2020年,新冠让17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此一时非彼一时的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进化,特殊时期让老师完成了一次与“时代”的刚性接轨,纷纷被推进线上直播教学之列,甚至体育老师也未能逃过一劫。在一场全民实验后,许多机构老师也尝到了在线教育的“甜头”。

《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老师“上线”后,机构危机初露端倪

在当下或是之前的教育机构里,老师大部分都是聘用制或是按课时结算,只能拿到机构分配给用户支付课酬的一部分。

但在全民已互联网化的时代和平台下,家长和老师、学生和老师能够实现自由连接,老师能够获得家长支付课时费的大部分,甚至可100%归其所有。重要的是互联网大大扩大了教室的边界,老师不再只面对几十个学生,而是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学生。于是,老师线上教育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于此同时,从商业化角度出发,一旦被线上化的老师有了个人IP属性,他将拥有更大的价值,获取更多的回报。虽说不是任何名师都能脱颖而出,但在线授课是网红老师诞生的温床,随着更多老师、更多学生、家长的涌入,这势必是教育进化后机构优质老师的转型趋势!

这样一来,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机构老师都能展开线上教学,那么机构的价值点又在哪里?如果还只是能为老师提供有限生源,提供一个教学场所,这样的机构只会被老师“跳单”,沦落为“房产中介”。

《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传统机构中,老师就是教学产品,一旦老师离开,机构也就没有了可持续输出服务内容的产品,因为机构拥有的不是固定资产,而是流动资产。会因老师的离开带走学生,导致机构利润额受损。这对于教育机构被沦为“一次性中介”的风险是巨大的。

甚至在机构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老师有可能成为阻碍机构优化的绊脚石。因为他们手里的利益太大,在机构变革、利益被侵犯时,这一群体很容易对机构的调整持抵制态度,甚至站到机构的对立面上。

因此,机构最应该做的是赋能于老师,从而赋能于学生,为用户提供最大化价值才是权宜之计。

只有将老师塑造成为“好演员”, 机构才能续命

举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章子怡是个好演员,这是她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后,“好演员”的称号才被观众认可。不过,章子怡可不是每部戏都叫座,因为当她离开了好导演,好剧本时,便不再是好演员。换言之,教育机构就应该充当好导演的角色,创作好剧本,赋能老师成为好演员,只有这样才能与老师间保持良好且相互成就的关系。

智课教育联合创始人,USKid中美双师学堂总裁翟少成,曾表示“标准化思路降低了机构对老师的过渡依赖,机构才会变得更安全。以USKid为例,所有教学课程全部储存在云端(并配有备课体系),老师打开电脑课件就会显示在系统里,大大提高备课效率,使机构和老师间的关系更加良性化,同时通过科技化系统协助老师提升对学生的服务管理,从而赋能于老师。

翟少成的老搭档,智课教育CEO韦晓亮也保持着相同的观点。他同样认为,真正科学有效且能够持续提供发展驱动力的服务流程应该是(T+P+S/T=S),也就是老师(teacher)使用中央厨房教学产品(product)加教学标准化(standard),在系统与技术的加持下(technology)提供最终集标准化及个性化为一体的解决方案(Solution)。

《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也就是说,机构想要成为真正的 “好导演”,必须具备以下三点:

“导演和编剧”一定是机构,而非老师:

往往都是改变与问题并存,老师在改变了教学环境之后,原本在线下与学生间的传导链条失了效,将原有线下内容照搬到线上后,不仅不符合在线教育标准,而且失去线下情感连接,此时老师完成的只是知识传递,已无法满足学生在线学习需求。

即便是一位合格且备受学生追捧的线上名师,教学体系同样缺乏科学及权威性,只能满足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大面积因材施教的标准,毕竟个人创造知识的能力和范围都是受限的。

《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机构的能量恰恰在于,有能力汇聚百名业内专家团队共同研发出高品质且标准化的科学内容体系及知识图谱,这就是“好剧本”,同时这些剧本是结构化的高质量内容且可循环复用。那么在整个教学服务过程中,老师使用标准化课程,跳出教学研发本身,成为教学的观察者并基于基础教学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辅导。

机构赋能老师实现“科技化转型”

科技推动教育进化。学校和培训机构都在寻求教学内容和技术上的融合与突围。老师要与时俱进同样也不例外,数字化教学是每个优质老师的转型方向,但作为个体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来设想下,机构如果可以为老师提供一个这样的智能化系统:老师通过教学系统的配置下推送给学生当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线上进行标准化知识输入,完成相应的知识点练习。之后系统会根据情况生成智能测评报告,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为每个学生制定专属的辅导和提升方案。针对学习报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实现因需定制、因材施教。

这样一来,被科技赋能的老师,机器可以协助他完成所以基础性工作,老师更多的时间来赋能学生,真正实现效率与效果的双结合。随之,老师完成科技化转型的同时,对于系统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

在科技+教育中,智课出国考试翻转课堂就是个很好的践行者,基于自主研发的Smart智能学习系统,将研发的高品质课程储存在云端,通过系统规划学生学习路径,再将每日学习内容和计划释放至学生端。老师则变成学生的教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者,组织者和个性化授课实施者。从知识传递升级为学习指导,同时基于学员的精细化测评报告和数据分析展开个性化教学。

机构和老师:磨合后找准新定位

正所谓,得线上学员服务者得天下,这也是老师转战线上教学后,依赖于机构的最大价值之一。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 老师的“线上化”并不等于个体户,这是错误的理解。因为“就算是名师,流量矩阵也是受限制的。在互联网下半场,大平台已经将流量占领分割了,老师多数依靠机构分发流量”,因此当今的线上名师,在运营层面还要和所属平台有高度绑定的关系。

那么在长期环境下,教育机构可以突围的核心,就是必须通过高品质标准化教学内容、科技化系统、标准化服务以及平台流量为支撑。利用科技与互联网把优质内容释放出来,让老师站在机构的舞台上延展优势,才能让机构与老师间相互赋能,从而相互成就,将两者利益高度捆绑在一起,也就是开头所说的好导演和好演员的逻辑关系,这是教育行业的必经之路。

科技与双师将成为教育机构标配

放眼未来,一出好戏搞定演员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看问题一定要有全局观。机构真正要击败竞争对手立足行业,仅靠掌控线上教学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虽说线上教学是大趋势,但教育仍旧依赖互动与情感交流。特殊时期一定会造就新的产物,这次疫情带来的良性副作用,促使更多机构向可长期稳定性发展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OMO)的双师模式“转型,不仅要有线上老师,线下老师也尤为重要。

《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可以说,科技驱动下的“线上线下双师模式”是被市场需求砸开了一个口子。别忘了,这次线上教学的全民实验中,不仅给线下机构上了一课,而且伴随着“停课不停学“,在线陪读的家长们,也着实被实验了一把。

据统计尤其对于12岁以下学习者的家长,果断放弃纯线上教学。原因很简单,低龄儿童很难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家长作为陪读者,既没有时间也不专业,导致学习效果差强人意。但这种教学场景大家可以细品,就是标准的线上线下双师模式,优质老师在线上,本地化老师在线下保证学习知识的效果,只不过现在这个角色大都由家长替代。

在3-12岁少儿英语学习领域,USKid作为少儿双师英语领导品牌,是这样构建双师模式的:线上提供纯正、高质量的语言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线下提供基于线上内容和产品的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服务管理,确保学习的效果。因为翟少成自始自终认为,最科学的教育模式就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不得不说,USKid算得上是一位好导演,不仅具备好导演三要素,同时结合了当下大势所趋的双师模式。USKid早在三年前,翟少成就带领122位在少儿领域的资深专家,历时3年,斥资3亿深度钻研与打磨产品,最终成功打造了USKid夯实的地基——“中央厨房”,通过内容系统双驱动,解决整个服务过程中内容、教学、管理三大难题:

《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对于老师,除了存储在云端高品质教学内容外,其中智能的教学系统可以将老师从备课和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发展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同时借助系统数据,为学生提供标准化课程之外更多差异化学习体验。

对于机构,可有效提升教学运营管理,通过智能的教学管理系统提升机构老师和服务人员的效率,间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用户,利用中央厨房内精细化的游戏互动课件、人脸识别、数据分析等解决孩子学习的个性化与趣味化,提高用户体验。

残酷的讲,一个机构如果没有高品质且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标准化的教学服务及科技化高效运营的系统,任何模式下都难以生存。只有用户与老师都深度依赖于被系统赋能,机构才能实现基于品控下的健康扩张与突围。当然,不是所有机构都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与实力,所以建议一些中小型机构可以选择一些可靠的品牌加盟,依附于品牌产品之上再去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