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天星数科关联公司北京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卸任董事长,林斌卸任董事,洪锋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新增岳凯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
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注册资本约20.71亿人民币,由雷军和洪锋分别持股90%、10%。
在国内的手机界,小米算是最出名的几家明星公司之一了,2010年4月,雷军和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名为小米的手机公司就此诞生。11月首款3G智能手机小米M1正式发布,宣示小米公司正式起步。
小米第一代智能手机首次开创定制系统的先河,MIUI系统在安卓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符合当时国人使用习惯的内容,小米M1到次年下半年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台。
伴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春风,智能手机行业也在一路上高歌猛进。
从2012年到2015年,小米手机销量持续增长,在2015年小米已独占全国15%的智能手机市场,成为国内第一大智能手机品牌。
2013年,小米还首次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印度成为了第一站。
而从2014年开始,小米还开始布局硬件互联生态链,同时投入智能家居与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设计,率先选择了“互联网+”手机操作系统的核心形式。
在这一阶段中,小米的脱颖而出主要是由于小米选取了“低廉价格+较好品质”的高性价比组合来满足当时国内用户的智能手机需求,同时MIUI的定制系统比其他品牌的原生安卓系统更适应中国人使用习惯,且主攻线上市场节省了大笔渠道成本从而可以压低售价这三点原因。
但小米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曾经遭遇过销量急速下滑的困境。
2016年小米5全系列最终销量920万台,相较于小米4系列的1400万台下滑了三分之一。随着旗舰的失利,小米全年出货量由2015年的6490万台降至4150万台,市占率更是直线跌至8.9%,由第一跌出了前5。
2017年小米Mix作为第一款全面平概念手机登场,以4457万的广告费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却并没有在销量上过于出彩。同在这一年登场的小米6首次将起售价从1999元提升到2499元,虽被业内人士看好,却叫好不叫座,只赢来了550万台的最终销量。
在这一时期,酷派、金立等手机新势力的不断加入增加了消费者的性价比选择项,小米不再是唯一高性价比的手机。
手机市场也在扩张中开始细分,主打年轻时尚的有OPPO、vivo,主打商务的有华为,主打高端市场的则是苹果、三星和HTC,仅靠性价比无法再维持前几年的高速发展。
同时期其他近似价位的手机厂商都在大力推进线下市场的占有,OPPO、vivo的推销员在各大手机卖场随处可见,小米专柜则不是没有就是在偏僻角落,对线下市场的忽视使小米在一二线的存量市场中拼杀的同时,几乎完全错过了三四线的增量市场。而三四线市场的互联网发展恰好较为落后,大部分人仍没有网购的习惯,小米的线上商城也无法辐射到这一人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已经随着消费升级从生存发展需要升级为尊重和归属感的需要,各个智能手机厂商也纷纷花费高额成本打造自身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而小米此时显然已经落队很远了。
2018年5月,正值小米集团上市前夕,小米对外宣布,从当年开始,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
小米以此来强调自己不只是硬件公司,而是拥有了硬件获取用户规模、以增值服务盈利的商业模式,同时,继续向用户传播其产品超高性价比的品牌理念。
同在2018年,小米出产了小米8,一款所有米粉都认为平平无奇没有亮点的手机却获得了1000万台的销量,小米的全年总出货量更突破了1亿台。
这一年虽然小米8带动销量大涨,但同时却也由于小米8与iPhone X的设计过于相似而使得品牌形象和口碑加速崩塌。抄袭、缺货、饥饿营销耍猴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更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逐渐放弃小米,中年人选华为商务旗舰,年轻人转投vivo、OPPO怀抱。
同一时间,华为旗下的低端机型品牌荣耀也开始频繁在社交平台与小米互动,试图将小米困死在低端机型中,从而让华为独享国内高端市场。
2019年,红米从小米公司独立,由卢伟冰代替雷军开始与荣耀品牌亲密互动。同时小米9发布,这是一款仅有247万台销量的手机。小米9轻薄的设计完全看不到小米的影子,更像是OPPO系列女性向手机的替身,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或许正说明了这一年小米已在谋求方向的改变。
2020年,小米冲击高端的产品小米10、10Pro与10至尊纪念版相继上市,定价来到了3999、4999甚至6000元的价位,成为真正的旗舰款。在受到疫情影响全国手机市场下滑的情况下,小米逆势增长达到了1.46亿台的总出货量,可谓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2021年,小米明显调整了手机业务的发展策略,产品发布节奏变得更快了、机型变得更多也更有市场针对性。
小米在第一季度就带来了多款旗舰,在中高端手机市场应用强化市场细分化策略,进一步细分用户的需求并推出相应的产品。小米在三月份底发布了小米11Pro和小米11Ultra两款高端旗舰,结合2020年底的小米11,分别对应4K、5K和6K手机市场,形成配置与价格递进的产品布局。
从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来看,小米“强化版”市场细分化策略无疑是正确的,2021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仅为5%,但小米手机的全年出货量增速达到30.6%,在TOP5手机厂商中增速名列前茅,这其中海外市场的突破功不可没。
以欧洲市场为例,瞅准了发展时机的小米,在欧洲市场迅速推出小米11和RedmiNote82021等机型抢占华为空出的市场。根据Counterpoint的报告显示,去年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提升至20.1%,50%的增速远超三星和苹果。
2021年二季度,小米在欧洲市场销量超越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越苹果,全年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二季度的出货量甚至一度达到全球第二。
光鲜的数据背后却也隐藏着不少问题。由于更快的产品发布节奏压缩了MIUI的开发适配时间,一向是小米手机加分项的MIUI,在2021年遇到一系列操作卡顿和BUG问题,导致口碑劣化;另一方面,苹果“加量减价”的狠招使iPhone在5000+的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由2020年的48%大幅提升到了75%;而荣耀大量线下供销渠道的恢复也重新夺回了不少市场份额。
而在海外市场,无论是印度还是欧洲,OPPO月Realme的市场增速成为了小米的有力挑战者。
在2022年,小米的收入主要由手机、IoT业务和互联网服务构成,在第二季度中,三者分别贡献了60.2%、28.2%和9.9%的营收。
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近1300万台,同比下滑26.1%。由于销量下滑导致积压库存太高,小米开始降价销货,手机均价回落至1081元,同比下跌3.2%。
小米手机卖不动,别的品牌却在攻城略地。国际数据机构IDC公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720万台,同比下降14.7%,但荣耀的出货量增长了88.6%,达到1310万台,苹果手机出货量也有小幅增长。
小米唯一有亮点的是IoT业务,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不过笔记本等其余产品的销量也同样出现了下滑。
在互联网服务方面,小米第二季度营收70亿元,其中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为17亿元,同比增长52.1%。这也是小米目前唯一一块尚且实现正增长的业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米也在努力尝试走出低谷。
第二季度小米的销售成本同比下降了22%,其中推销和推广开支同比减少了6.1%,宣传和广告同比减少14%;为了减少人力成本,这一季度结束时小米员工总人数下降了924人,作为大家都曾羡慕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开始裁员降本了。
但是通过消减成本节省下来的费用又转移到了汽车业务的支出上,本季度汽车业务带来了6亿多费用支出。
营收和利润下降,支出并没减少,小米账上的现金储备也出现了下降。截至二季度,小米现金储备为282亿元,相比上一个季度下降了61个亿。
由于业绩不佳,小米公司的股价近两个月连续下跌,由6月28日曾达到的最高价每股13.54港元跌至954日收盘的每股10.86港元。
随着当前旗下的手机业务陷入瓶颈,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便成了小米需要考虑的问题。
2021年3月小米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网传许久的小米造车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掀开。在发布会上,小米宣布将成立全资子公司,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金全力造车,而这项新的重任将由雷军亲自率队。
8月11日,小米的年度演讲现场,雷军向外界透露了更多有关小米造车的最新消息。目前,小米的自动驾驶已进入测试阶段,第一期规划了140辆测试车,将陆续在全国进行测试。据悉,小米将通过全资并购以及对上下游企业的产业投资等方式,推进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中长期产业布局,而且小米还立下了自动驾驶要在2024年冲到行业第一梯队的雄心壮志。
小米与雷军都经历过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成功跨越过不少低谷时期,面对疫情反复环境下的手机销量下滑,小米选择了开辟造车战场来尝试抓住下一次行业起飞的“风口”。小米与雷军是否能坚持到小米汽车落地盈利,所获得的盈利又是否能让小米站上风口再次飞翔,还需要时间来验证。